第353章 牝鸡司晨 (1 / 2)
要看书www.1kanshu.net
九月吉日,天高云淡,金风送爽。
整个皇城似乎都被这澄澈的秋日洗练过一番,焕发着一种不同于往日沉暮的新彩。
宫墙依旧朱红,琉璃瓦依旧耀目,但往来的宫人脸上那份难以抑制的激动与期盼,以及宫门外隐隐传来的鼎沸人声,都在宣告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
今日,是赵樽的登基大典。
与历代帝王登基时极尽奢华、仪轨繁复不同,赵樽的典礼处处透着一种务实与简朴,却又在简朴中蕴含着撼动人心的力量。
没有耗费巨资修缮一新的宫殿,没有绵延数里的仪仗,甚至没有前朝那些冗长到令人疲惫的祭祀环节。一切的核心,似乎都凝聚在了“人心”二字之上。
宫内,太庙前的广场上,钟磬齐鸣,庄严肃穆。
以恒国公、荆州王、华天佑、骆海、张阁老、大胖头等为代表与的新贵们与武重臣,身着或新或旧的朝服,按品阶肃立。他们的目光都聚焦在那个一步步踏上高台的身影上。
赵樽并未穿着绣满十二章纹的繁复衮服,而是一身玄色镶金边的劲装改良龙袍,腰束玉带,身形挺拔如松。
他面容冷峻,眼神锐利如昔,即便在这样象征至高权位的时刻,他眉宇间依旧带着北关风沙磨砺出的坚毅与沙场淬炼出的杀伐之气。
然而,当他侧首看向身旁同样盛装的韩蕾时,那眼神深处便会掠过一丝难以察觉的柔和。
他的登基,与众不同之处首先便在于此——他并非独自一人接受天命,而是携同他唯一的妻子韩蕾,共同完成这祭告天地宗庙的仪式。
这在恪守礼法的老学究看来,或许有些惊世骇俗,但在场的众人,无论是深知二人情谊的旧部,还是审时度势的新贵,都明白这正是这位新帝的作风。
他认定的,便是规矩。
更与众不同的盛况,是在宫墙之外。
当宫内祭祀的钟声穿透云霄,悠扬地传遍京城的大街小巷时,早已聚集在主要街道上的百姓们,如同潮水般涌动起来。
他们不是被官府驱赶或利诱而来,完全是自发地走上街头,挥舞着简陋的彩旗,或是干脆高举着双手,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
“陛下万岁!皇后娘娘千岁!”
“新皇登基,天下太平!”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陛下圣明!”
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汇聚成一股无法抵御的声浪,冲击着古老的皇城。
这些面庞黝黑、衣着朴素的升斗小民,他们的激动是发自内心的。
赵樽镇守北关,力拒外敌,本就是战功卓着的英雄,威名早已在民间口耳相传。
如今他初登大宝,便以雷霆手段拔起盘根错节的世家,清理权贵财产,更是喊出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誓言,真正将他们这些底层的草芥之民放到了高处。
这样的君主,如何不让他们拥戴?这般万民自发游街庆贺、山呼万岁的盛况,确实是历代帝王从未得见的荣光。
而与宫外和宫内的热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散落在京城各处深宅大院里的权贵们。
除了在朝堂上身有职务、不得不硬着头皮进宫参加典礼的,那些失了势、或被新政触动了利益的闲散权贵,个个心里都憋着一股无处发泄的怨气。
他们紧闭门户,多在府中喝茶,只派了心腹下人混在人群中打探消息。
听着下人回报宫外的盛况和宫内皇后一同行登基大典,他们的脸色愈发阴沉,手中的茶杯捏得死紧。但他们也只能在心底暗骂几句“泥腿子皇帝”或“牝鸡司晨”,终究不敢宣之于口。
典礼的高潮,便是在登基大典上册封皇后。
太监总管李忠心展开明黄卷轴,用清晰洪亮的声音宣读册封诏书。
诏书直截了当地肯定了韩蕾与赵樽患难与共的情谊,以及韩蕾本人在筹措军资、发展农商等方面的功绩,郑重宣告,册封韩氏韩蕾为皇后,母仪天下。
更让群臣乃至天下震动的是,诏书刚宣读完毕,赵樽立刻便当众宣告:
“朕与皇后,结发于微末,相伴于荆棘,情深意重,天地可鉴。今日朕承天命,登临九五,亦向天地、向万民立誓:此生后宫,唯韩蕾一人。帝后一体,共治江山!”
赵樽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清晰地传入每一个人的耳中。
一生一世一双人,在民间都尚属佳话,何况在帝王家,这简直是亘古未有的奇闻!
那些朝堂上的老臣中泛起一阵细微的骚动,但触及到赵樽那平静却威压十足的目光,又迅速平息下去。
有人暗自钦佩其情深,有人忧虑国本子嗣,也有人心思活络,想着如何寻机给赵樽送美人,以便在新朝立足。
而站在赵樽身侧的韩蕾,凤冠霞帔,容颜娇俏,眼中虽有泪光闪烁,腰背却挺得笔直,坦然接受着这一切。
她能与赵樽并肩而立,本身便是这誓言最有力的见证。
大典结束,韩蕾在宫女的恭敬引导下,仪态万方地退回后宫,去熟悉她新的身份和领地。而赵樽则率领文武百官,移驾金銮殿,开始新朝第一次正式朝会,也是封赏大典。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金銮殿内,气氛庄重而热切。
李忠心再次上前,展开一道道早已拟好的圣旨,声音洪亮地宣读着对新朝功臣的任命。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特擢升张阁老为右丞相,兼任翰林院学士,总理教育、文化、科考事宜!”
张阁老,这位历经数朝、学问渊博却一度被边缘化的老臣,颤巍巍出列,跪拜谢恩。
他眼中满是感慨,新的帝后重视文教,正合他平生所愿。
“擢升宋旭尧为左丞相,总领朝堂政务,协理阴阳!”
宋元庆的爷爷宋旭尧,沉稳干练,素有威望,由他出任左相,辅佐赵樽处理日常政务,无人不服。同时设立左右二相,分理文武、内外,也是赵樽听取了韩蕾在另一个世界的所见所闻,打破旧制、提高效率的举措之一。
“荆州王特赐‘天下皇商’匾额,仍享王爵尊荣!”
荆州王脸上笑开了花,这封赏正中他下怀。既保住了王位尊荣,又能名正言顺地与皇后韩蕾继续那利润惊人的生意合作,财源广进,岂不快哉!
紧接着,一道道任命流水般颁下:
“任命骆海为刑部尚书,执掌天下刑名!”
骆海深吸一口气,出列领旨。
从苍州知州一步踏入中枢,成为六部堂官之一,这是对他多年在地方兢兢业业、更是对他在关键时刻支持赵樽的回报。
他眼眶微微湿润,心中激荡难平。
“任命宋元庆为徐州驻军元帅,镇守西南!”
“任命平川为苍州驻军元帅,卫戍北疆!”
“任命肖正飞为东关驻军元帅,威震边关!”
这三位皆是赵樽麾下亲卫猛将,分镇要地,确保军权牢牢掌握在信任之人手中。
“擢升张翰霖为工部侍郎,掌天下工役、土木、水利之事!”
大胖头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一个曾经混迹市井、喜好“奇技淫巧”的粗人,居然也有一天能穿上绯袍,成为工部侍郎!
他激动得胖脸通红,噗通一声跪在地上,声音洪亮地谢恩,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总算在家人眼里,光宗耀祖了!一定要把陛下和娘娘交代的那些新奇物事都造出来!
“任命恒国公为吏部尚书……”
恒国公重返朝堂,执掌最重要的吏部,可见赵樽对这位老臣的倚重,亦是对旧勋贵集团中支持者的安抚与重用。
“任命刀疤为禁军统领,负责宫禁安全!”
刀疤面容冷硬,领命无声。
陛下将最身家性命攸关的宫禁安全交予他,足见赵樽对这位老兄弟的绝对信任。
更令人耳目一新的是,赵樽并未拘泥于六部旧制。他听从了韩蕾的建议,深知商业与民生的重要,在户部之外,特意新设了几个司:
设立商业司,由精明能干的大九任司长,统筹全国商业活动;
设立建造司、运输司等新兴部门,皆由原大字队中擅长此道的兄弟担任司长,各展所长。
而最让人意想不到,却又在情理之中的任命,落在了华天佑和李嫂身上。
特设纺造司,隶属内廷与户部共管。任命华天佑为司长,李嫂为副司长。于大景各州县广设纺织工坊,专司收拢阵亡将士遗孀或孤苦无依之女子,传授她们技艺,让她们能以工谋生,安身立命。
此诏一出,不少朝臣都面露诧异,让华天佑这等纨绔子弟和李嫂一介女流担任如此实际的官职,实属罕见。
他们哪里知道,华天佑经过历练,早已不再是先前的纨绔子弟,而李嫂本身就是军、嫂,加上他们在韩蕾身边待的时间较长,对韩蕾开办工厂的整个流程和运作了如指掌。所以,让他们俩去负责纺造司再合适不过。
但细想之下,他们又不得不佩服新帝与皇后思虑之周详。这不仅是解决社会隐患的仁政,更能抚慰军心。
至于原朝堂上那些并无大恶却也无甚才能的权贵,圣旨中也言明将“另做安排”。
一道道任命,如同精心构筑的蓝图,将军事、政治、经济、民生各个关键节点,都安排上了最合适的人选。
赵樽的知人善用,在此刻展现得淋漓尽致。殿内气氛热烈,受封者感激涕零,未受封者也能看到新朝的新气象与无限可能。
朝会尾声,赵樽沉稳的目光扫过群臣,宣布退朝。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山呼海啸般的万岁声中,百官依序伏地行礼,然后怀着各异却大多振奋的心情,缓缓退出金銮殿。
赵樽看着众人离去,正欲起身前往后宫与韩蕾共用登基后的第一顿午膳,目光却瞥见正随着人群离去的骆海。他心中一动,想起了那件压在心头的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