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1章 给天下士子以信心 (1 / 2)
要看书www.1kanshu.net
“如今大汉外患已除,陛下盯上了世家权贵,豪强大族,。
想要收回他们手中的举荐之权,可哪有那么简单。
陛下也不想想,没有世家权贵、豪强大族的支持,大汉会有今天。
他们盘根错节,关系密布,互相知会一声就能让考试者获得照顾。”
吏员考试中,孔臧就已经发现了漏洞。
每张试卷上都有考生的姓名和籍贯信息,熟悉的人还能认出他们的笔迹,如果他认识其中某个人,完全可以在阅卷时暗中照顾。
“老师,只要不考数学,学生完全可以比军中士卒考的好。
这么多年的圣贤书不是白读的。”
这点信心他还是有的,再加上老师口中的照顾,就算施行科举制,他也是最顶尖的人。
……
“陛下,这次吏员考试其实很粗糙,要是科举考试也这么做的话,漏洞会很多,难以起到公平取仕的作用。”
孔臧还不知道,他发现的那些漏洞只存在于吏员考试环节,科举制不会留下那么多漏洞的。
“吏员考试的题目,绝大多数都只有一个答案。是三亩地就是三亩地,算错了就不得分,律法类题目大多也都是以填空题为主。
考官能发挥的空间很小,只要注意泄题问题,比较容易保证公平。”
未央宫中,君臣几人正在总结这次考试的情况。
陆鸣把后世的科举经验拿了出来。
“但科举不同,科举带来的好处值得他们冒风险,甚至是冒一切风险。”
资本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
敢这么做的不只是资本,科举舞弊在历朝都是重罪,但从未停止。
“所以,考生的信息不能暴露在考官眼前,考生的笔迹也同样不能暴露,糊名法和誊录法是科举的必备措施。”
糊名,也被称为弥封或封弥,在考生交卷后,由专人将试卷卷首的考生姓名和籍贯等个人信息内容封住或直接裁去,起源于武则天时期。
誊录,则是由专人将考生的试卷另行抄写,防止考官辨认出考生字迹,在宋朝开始实行。
两种方法都是为了防止考官认出考生信息,从未为其作弊。
“唐宋两代才摸索出来的防作弊制度,朕现在就能用上,感觉真不错,也能帮一些人减少麻烦。”
执政多年,他很清楚官场的一些情况。
有的人可以顶住金钱的收买,但顶不住人情往来。
倘若某位考官是被人举荐而踏入仕途的,当初举荐他的人来请求他照顾自己的孩子,他又怎么好拒绝。
如果他坚定的拒绝了,又会被周围人如何看待?
会不会被人说成是忘恩负义之途径?
刘彻觉得可能性很大。
“你们说,朕是在科举考试之前宣布这两项制度,还是在考试之后阅卷时再让考官们知道这两项制度呢?”
要是在考试之后在宣,阅卷的考官已经同意徇私舞弊,拿到试卷时,他们会是怎样的表情?
刘彻想想就觉得有趣。
“要是在考试之前宣布,倒是能为一些考官省去一些麻烦。”
他看向陆鸣三人,“你们觉得呢?”
“陛下,我认为应该在宣布科举考试消息的时候直接公布这两项制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