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5章 密道,其实就是地窖 (1 / 2)
要看书www.1kanshu.net
“地基?”
王航下意识地重复了一遍这个词,眉头瞬间皱起,眼神里闪过一丝困惑。他扭头看向苏雅琴,似乎想从对方脸上找到答案,却发现苏雅琴也是一脸茫然。
这个问题抛出来,让在场所有人都为之一愣。现场的气氛仿佛突然凝固了,刚才还剑拔弩张的氛围,此刻竟因为这个看似不相干的问题而出现了短暂的停滞。
王航和苏雅琴也明显怔了一下,两人对视一眼,眼神中都透着疑惑和不解。他们不明白陈阳为什么突然问这么一个问题——这跟眼前关于文物归属的争论有什么关系?
地基当然算地下,这谁不知道?这难道还需要讨论吗?
王航率先回过神来,他在旁边一撇嘴,语气中带着明显的不屑和讥讽:“地基当然算地下,陈老板难道连基础知识都不知道么?”
他说这话时,脸上露出一种看待无知者的优越表情,“这是建筑学的常识,任何一个受过基础教育的人都应该知道。”
苏雅琴也在一旁冷笑着附和道:“陈老板,您这是转移话题呢,还是真的连这点常识都不懂?地基埋在土里,当然是地下部分!”
陈阳听完默默点头,脸上没有丝毫被嘲讽后的恼怒,反而神色更加平静。随后他淡淡笑了一下,那笑容里既没有讽刺,也没有得意,只是一种胸有成竹的从容。
他脸上带着一种探讨学术般的认真表情,整个人的气质瞬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像是一位准备阐述重要理论的学者。他开始沿着自己的思路,不紧不慢地阐述起来,语速平缓,逻辑链条却异常清晰,每一个字都像是经过精心推敲:
“您看啊,王处长,苏小姐,”陈阳的声音不高,却有一种让人不得不认真倾听的魔力。
他伸出手,陈阳用手比划着韩宅的墙体,手指轻轻抚过那斑驳的墙面,触摸着历史留下的痕迹,“按照我们通常的理解,以及在建筑工程领域的普遍认知。”
“一座建筑,”他的目光变得深邃起来,“从它打下第一根桩,浇筑第一块混凝土基础开始,地基,作为承载整个建筑重量、将其传递给土地的关键结构,”
说着,陈阳的语气变得更加严谨,“它虽然埋于土中,这点我承认,但其功能和属性,是完全服务于地上的建筑主体的。”
他目光扫过众人,敏锐地捕捉着每个人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他看到有些人脸上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看到王航的眉头皱得更紧了,看到苏雅琴脸上的不屑开始转变为警惕。他继续说道:
“因此,”陈阳提高了一点音量,语气变得更加郑重,“在房产交易、物权认定乃至城市规划中,一个普遍遵循的原则是——”
他故意停顿了两秒,营造出一种悬念感。
“地基以上的所有建筑结构和空间,”陈阳一字一顿地说道,每个字都像是敲在众人心上的鼓点,“通常被整体视为地上建筑的一部分。”
他的目光转向王航,然后又看向苏雅琴,眼神中带着一种质询的意味:“这一点,二位应该没有异议吧?”
不等两人回答,陈阳继续说道:“我购买韩宅,支付的价格,”
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份文件,在手中轻轻晃了晃,“购买的是这栋地上建筑的所有权,以及其附着的土地使用权。这在房产证和交易合同上写得清清楚楚。”
“那么,”他的语气变得更加锐利,像是一把即将出鞘的剑,“从逻辑上讲,这地基以上所包含的一切空间、结构、附属设施,”他环视四周,手臂画了一个圈,涵盖整个韩宅,“其所有权理应一并转移给了我。”
说到这里,陈阳的指尖无意识摩挲着裤缝,语速悄然加快,声音里多了几分压迫感。他目光扫过众人,最终定格在王航和苏雅琴脸上,眼神如鹰隼般锐利,仿佛要洞穿他们的心思。
“而我们发现密道之后,”他顿了顿,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玩味,“可不是随便看了看,而是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式的勘探和测量。”
他清了清嗓子,声音变得更加低沉,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自信,“韩宅的这条密道,入口设计得确实巧妙,隐藏得也足够深,但再狡猾的狐狸也逃不过猎人的眼睛,它的主体结构,说白了,就是韩家当年在建造地基时,就预留好的一个‘惊喜’!”
陈阳边说边在院子里来回踱步,“我们测绘了密道的每一处转角,记录了每一段通道的高度、宽度、深度数据,甚至连墙体的材质构成都做了取样分析。”
陈阳说着,冲着劳衫招招手,劳衫急忙从一旁的公文包里掏出一份勘测报告,陈阳手里晃着这份报告,“这份报告里,有详细的数据,有精确到厘米的数据表格。”
他翻开报告,指着其中一张剖面图,语气笃定得如同在陈述一个无可辩驳的科学事实,不容置疑地继续说道:“根据这些精密测量的结果,韩宅的这条密道,虽然入口设计得极其隐蔽,藏在书房暗格后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但其主体结构的修建方式,恰恰是巧妙地、完全地依托于韩宅原本就异常深厚的地基——那种民国时期大宅院特有的深挖地基——修建而成的!”
“您看这里,”陈阳手指在图纸上划过,“密道的承重墙体,直接利用了韩宅地基的外围混凝土结构,它们是一体浇筑的!”
“这不是后期挖掘,而是建造时就规划好的!”
“其通道顶部的拱券结构,在很多段落——准确说是百分之七十二点三的长度范围内——并未显着低于韩宅建造时的原始地表高程。”陈阳连说带比划,语气越发专业,“我们对比了民国时期的地形图和现在的勘测数据,发现密道顶部最浅处距离当年地表仅有八十厘米!”
“甚至可以说,”他提高了音量,“它是利用和拓展了地基内部及周边本就存在的空间——”
“那些为了防潮、通风而预留的空腔结构——进行了功能性改造,完全可以视为韩宅地基结构的一种特殊化、功能化的延伸和有机组成部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