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看书www.1kanshu.net

前任首辅自宫宴遇刺受伤后,便力辞官职,归家休养,这首辅之位便一直悬着。

冯阁老是朝中资深老臣,根基深厚,身边自然聚拢了不少拥立者。

而彭阁老虽资历稍浅,却年轻有为,又靠着门生的路子广纳人脉,在朝野间声望颇佳,也是这首辅之位的有力竞争者。

偏偏正熙帝对此事始终不松口,迟迟不定下人选,这才让两派的明争暗斗愈演愈烈,今日的早朝不过是其中一角罢了。

另一边,十王爷见那群官员明里暗里都在影射温以缇,早已按捺不住,手在袖中攥得死紧,几次想冲出去辩驳。

可转念一想到什么,又硬生生压下了火气,冷静下来后他朝身旁瞥去。

如今能上早朝的王爷,也就只剩他和七王爷了。

七王爷捕捉到他的目光,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低声道:“十弟心中有气,也是人之常情。温尚宫那般清明的官员都要被这般抨击,这些人的确该斥。依为兄看,十弟若想上前帮衬几句,七哥自会助你。”

十王爷愣了愣,有些摸不透七王爷的心思,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他随即失笑,摇了摇头:“如今这局面,哪里用得着我出手。”

话锋一转,他挑眉看向七王爷,带着几分试探,“倒是七哥,近来怎的这般关注温尚宫?莫不是……改了风向?”

面对十王爷的探问,七王爷只是淡淡一笑,并未作答,眼底的神色却深了几分。

龙椅上的正熙帝默不作声,目光在众人脸上缓缓扫过。

自然而然的,这场闹哄哄的早朝终究是没个结果,便这般不了了之了。

临下朝时,十王爷脚步匆匆,趁着群臣散去的间隙,快步走到温老爷跟前,压低了声音嘱咐道:“温侍郎不必忧心。温尚宫的情况已然好转,虽说还未苏醒,但性命已是无碍。宫里后宫那边,我已着人手在旁仔细照看,温尚宫的亲信也在身边守着,定不会让人有可乘之机,暗做手脚。”

温老爷闻言,一直悬着的心猛地落定,脸上当即露出喜色,忙拱手躬身:“多谢十王爷关怀!老臣……老臣实在是感激不尽。”

连日来的焦灼,仿佛在此刻被这几句话熨帖了不少。

十王爷点了点头,目光飞快扫过周围仍未散尽的群臣,见有人投来探究的目光,便不再多言,转身快步离去。

今日待温老爷下值归家时,家中上下早已候在正厅。

崔氏脸上挂着几分焦灼与期盼。

温老爷刚坐下,便先将十王爷带来的消息说了一遍。

崔氏听罢,长长舒了口气,手紧紧攥着帕子,眼眶微微泛红:“那就好,那就好……”悬了几日的心,总算能稍稍放下。

可片刻后,她又蹙起眉头,看向温老爷:“父亲,安远侯那边至今没什么动静,咱们要不要再寻寻旁的门路,看能不能再探探宫里的消息?”

温老爷却摇了摇头,语气沉稳:“既然缇儿已无大碍,眼下咱们进不去后宫,便不必再执拗,今日早朝,弹劾缇儿、弹劾咱们家和崔家的人,已然行动。这时候咱们若是再有什么动作,反倒容易被抓住把柄,节外生枝,得不偿失。”

“什么?”崔氏与小刘氏等人闻言,脸色顿时变了,眉宇间满是不安。

你看我我看你,眼底都藏着几分慌乱。

温昌柏、温昌茂、温昌智三兄弟亦是脸色难看。

此时,管家匆匆走了进来,躬身禀报:“老爷,门外有人求见,说是要寻您。”

温老爷眉头微蹙:“是谁?可知姓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管家面色复杂缓缓道:“那人只说,他是常家的人。”

“常家?”

温家人闻言皆是一愣,脸上满是惊讶。

温老爷神色激动,忙摆手:“快让他们进来。”

管家应声而去,不多时,便引着一行人进来。

一个妇人扶着个走路一瘸一拐的男子,身后跟着一对怯生生的孩童。

那男子穿着件洗得发白的粗布短褂,袖口磨得发毛,裤脚还沾着些泥点,头发枯黄打结,脸上刻着与年龄不符的风霜,明明才二十多岁,看着却像三十出头的人,唯有一双眼睛,望着温老爷时亮得惊人。

温家人都盯着他们看,那男子见到温老爷,忽然双眼一红,“噗通”跪在地上,声音发颤:“温家祖父!峰儿……峰儿可算见着您了!”

说罢连连磕头,额角撞在地上,发出沉闷的响声。

旁边的钱氏慌忙拽着两个孩子也跪了下去,跟着磕起头来,孩子吓得抿着嘴不敢作声。

“快起来,快起来!”温老爷急忙上前,双手有些颤抖地将他扶起,盯着他看了又看,“你……你是常峰?”

男子用力点头,泪水直流:“是峰儿!”

常峰是曾经常家的嫡长孙,当年常家与温家是邻居,又是门当户对的交情,他自小常来温家,与温老爷等人很是亲近。

当年,常峰与温家的长孙温英安年纪相仿,长辈们闲来无事,总爱将两个孩子放在一处比。

温英安自幼便是块读书的料,三字经倒背如流,提笔能写小楷,长辈们见了无不夸赞。

可常峰却不然,捧着书本就犯困,字认得不全,背书更是磕磕绊绊,读书天赋实在平平,自然是比不过温英安的。

“好啊,好啊……”温老爷眼圈也红了,拍着他的胳膊,“你还活着,真是老天保佑!”

温昌柏三兄弟也围了上来,打量着他,越看越觉得熟悉道:“果真是峰儿?”

“温大伯、温二叔、温三叔!”常峰连忙喊道。

当年常家出事时,他还是个半大孩子,竟能把温家人记这么清楚,实在难得。

崔氏与小刘氏、孙氏站在一旁,也有些唏嘘。

当年常家遭难,隔壁温家也是提心吊胆,幸好没被牵连。

温家后来还收了常家留下的一套二进宅子,这份旧情,怎会忘了呢?

 上一页  返回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