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看书www.1kanshu.net

陈阳轻轻将瓷瓶拿在手里看着,全器设色绚丽华美,与莹润白皙之胎釉相得益彰,视之毫无俗艳之感,艺术品味之高不在乾隆御瓷隽品之下,当属道光官窑之翘楚。

陈阳轻轻拂去了瓶身上的灰尘,瓶身釉面光滑,瓶子底部署“慎德堂制”四字矾红楷书款,书法水平甚高,以侧锋书写,笔道稳健而锋芒凌厉,款字结构跌宕多姿,富有变化,可见运笔之人熟知用笔之妙,符合古人所言“正以取劲,侧以取妍”之道,为有清一代堂名款瓷器之少见者。

据清档记载,慎德堂,为圆明园九州岛岛清晏内的一组建筑。道光十年,道光皇帝择九洲清晏西部之清晖阁旁边,原鱼池之地添建了五间三卷大寝宫,曰:慎德堂,次年落成之后,道光皇帝常年在此园居。

清宫旧藏《喜溢秋庭》画轴上,曾详细描绘过道光皇帝在慎德堂内的生活场景,画卷左上角钤“慎德堂宝”印一枚。陈阳想象着如果能找到那幅画轴,或许就能看到这只瓶子在画中的身影,那将是何等激动人心的发现!

旻宁曾专门写一篇《御制慎德堂记》文中,反复强调了修建慎德堂的目地,是为“崇俭去奢,慎修思永。”

道光十二年始,道光皇帝对慎德堂营建不遗余力,心中默念着慎修思永的祖训,每每想到这座寝宫,将承载着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生活品味,内心便涌起一阵深深的使命感。

每年三度御贡瓷器当中,就有两批被送往慎德堂安放使用,皇帝深知这些精美器物不仅是装饰,更是彰显皇权威严与个人修养的重要载体,心中对每一件瓷器的去向,都有着明确的考量。

后人对照档案记载与传世实物发现,慎德堂款器皿主要出自这些御贡瓷器当中,这让后世研究者不禁感叹,皇帝对此处居所的特殊偏爱。

道光一朝御窑厂的烧造制度如前,然而皇帝心中清楚,由于使用对象的不同,必须对瓷器的品质与用途进行严格区分,这种分类制度体现着清朝严密的等级秩序。

道光朝官窑瓷器可以分为两大类:大运瓷器和御贡瓷器,这种划分在皇帝心中有着深刻的政治含义,代表着不同层次的需求与品味。

大运瓷器是清宫为了满足日常需用、陈设而必备的器皿,皇帝明白这些器物虽然也要精美,但更注重实用性与数量的保证,以维持庞大宫廷的日常运转。

每年烧造有明确的数量、品类要求,这让皇帝感到一种井然有序的安全感,知道宫中的基本需求能够得到稳定保障。烧造大运瓷器是御窑厂的主要任务,皇帝深知这是维系整个宫廷体系正常运转的基础工作,不容有任何疏漏。

而御贡瓷器,则是由九江关监督在御窑厂精心烧造,专门供道光皇帝御用的器皿,每当想到这些专为自己而制的精品,皇帝心中便涌起一种独特的满足感,这是身为天子的特殊享受。

其数量少,质量精,纹饰和造型均不同于大运瓷器,皇帝深知这种稀缺性,正是彰显帝王尊贵地位的重要方式,每一件都承载着工匠们的最高技艺。

一年三贡,分别于端阳节农历五月初、万寿节农历八月、年节农历十二月底这三个节日前进宫,这种时间安排让皇帝感到一种仪式感,每次收到新的御贡瓷器都如同收到珍贵的节日礼品。

御贡瓷器的特点就是品类少,质量精,数量罕,每一任督陶官烧造的器物甚少重复,这种不重复的特性让皇帝深深着迷,因为这意味着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珍品。成为道光御瓷的卓越代表,这些器物不仅是当代的艺术瑰宝,更将成为后世评判自己品味与时代特色的重要见证。

陈阳看着手里这件道光瓷器,道光朝官窑的精华是御贡瓷器,而慎德堂款器皿又是御贡瓷器的最上乘者。

这瓷瓶显然属于慎德堂款的御贡瓷器,品格之高再一次证明前述结论。至于每一次御贡瓷器当中哪些器物书写慎德堂款肯定是由道光皇帝所决定,烧造何种式样的慎德堂款瓷器必须经过道光皇帝御览批准后方可,因此慎德堂款瓷器最能体现道光皇帝的审美性格和艺术修养。

瓷瓶造型之新奇别致,纹饰之独特可观,画工之华美细腻,皆独步一时,堪称道光御瓷之绝代双雄,撷慎德堂之秋色而平分,好玩意!

与此同时,钱会长在东厢房也有了惊人的发现。

钱会长踏进东厢房的那一刻,心中便涌起一种莫名的激动,东厢房似乎是书房兼客厅,布局雅致而富有书卷气息,虽然蒙尘已久,但依然能感受到主人当年的品味不凡。

靠窗是一张硕大的紫檀木书桌,木质紧密厚重,散发着淡淡的檀香味,桌腿雕着灵芝纹,每一朵灵芝都栩栩如生,仿佛随时会从木头中生长出来,工艺精湛得令人叹为观止。钱会长忍不住用手轻抚桌面,想象着当年主人在此挥毫泼墨的情景。

桌上还散落着砚台、笔架、笔洗等文房用品,砚台上还残留着干涸的墨迹,笔架上横着一支狼毫,笔洗中盛着早已干涸的清水留下的水痕,仿佛主人刚刚离开,随时会回来继续未完成的诗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