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看书www.1kanshu.net

破防的崔杼只能放太史季离开。

故事这就完了吗?

并没有。

太史季带着三位兄长的尸体和刚刚写完的史书准备离开王宫时,急匆匆地来了一个熟人。

史书并没有列出此人名字,只知道此人的氏是“南史”,所以将其称为“南史氏”。

南史这个氏,一看就知道也是写史的,但没有太史那么权威。

南史氏看到太史季之后,第一句话不是致哀,而是追问。

史书你如实记载了吗?

太史季就把史书拿出来给南史氏看。

看到“夏五月乙亥,崔杼弑其君。”这句话后,南史氏大喜,称赞太史季果然不愧是史家。

那问题来了,这南史氏跑来干啥?

按照惯例,太史家的人如果被杀光了,就该南史家的人来当史官了。

没错,南史氏是特地提早赶来这里,只等崔杼杀了太史季之后,就立刻入宫再写史书的。

事情到这,不用说也知道南史氏若入宫之后会写什么。

那必须是“夏五月乙亥,崔杼弑其君。”

这就是名动天下的齐国“崔杼弑君”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它和晋国的“赵盾弑君”案一样,都是华夏史家刚直脊梁,直笔写史的证明。

而如今金幕中这位齐国的太史敫,毫无疑问就是当年太史家四兄弟中某人的后代。

他的祖先们既然如此刚直,太史敫对礼法这方面规矩会坚持到甚至可以被称之为执拗的地步,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刘恒再度感慨。

“如今的史官似乎都没有之前那种刚直风骨了。”

即便是司马迁,也不敢在汉武帝活着的时候发表《史记》。

刘邦呵呵一笑,悠然道:

“风骨其实还是有的,但你也要看到大一统王朝发展的现实。”

春秋时代上百个诸侯国,战国时代也有十几二十个。

这么多诸侯国都有史官,一个国家发生什么大事,别的国家史官有时候也会记录。

就好比崔杼弑君这种震惊天下的大事,大家都愿意记载。

崔杼哪怕是杀光了太史家,再杀光了南史家,甚至杀光了所有齐国史官都没用。

别的国家史官一听齐国同行遭遇这种事情,怎么可能不立刻提笔记录?

但到了大一统王朝时代,情况就不同了。

整个国家只有一套史官系统,再无其他分店。

大一统王朝的皇帝,也拥有比先秦时代的诸侯、国君们更强悍的权力。

皇帝们轻而易举地就可以弄死史官,将这些不利的记载扼杀。

拿捏史官对大一统王朝的皇帝们而言是非常容易的事情。

随着时间不断流逝,皇权不断加强,这些被拿捏的官方史官自然就慢慢失去了权威。

这也就让华夏历史记载发展到一个新的历程——修前代史。

下一个朝代的皇帝,和前一个朝代皇帝已经不是一家人,自然也就没必要帮前朝皇帝们文过饰非。

而且对刚刚开创新朝代的开国皇帝们来说,通过修史来抨击上一个朝代的腐朽,也能论证自己新王朝是顺应天命所得。

于是,华夏历史就从“史官直笔”演变到了“易代修史”。

这并非是史官们刚直不在,而是大一统王朝的皇权已经过于强大。

就连官员阶级、农民阶级、地主阶级都要在皇权面前俯首帖耳,更何况区区一个史官呢?

刘邦说到这里,悠然开口。

“金幕有一句话说得对,历史是动态进步,不断演变和发展的。”

“我们华夏文明也在随着历史的进程不断地自我革新,有些情况或许在前人、后世看来并不合理,但一定是符合当时历史实际才会发生的。”

“不要厚古薄今,更无需妄自菲薄。”

“做好自己的大汉,就是对华夏最好的贡献!”

刘恒连连点头,恭声道:

“儿臣明白了,多谢父皇教诲!”

金幕中,画面已经跳到了即墨城。

黄昏时分,燕军刚刚发动了一次尝试性的进攻,被齐军打退。

田单拄着下巴,思考着接下来的对策,并未发现身边几名部下神色各异。

迟疑片刻后,其中一名部下低声开口道:

“田单大人,如今大王(田地)遇害,他的子嗣们也都被燕人、楚人杀害。”

“大齐不可一日无主,您也是田氏公族旁支,不如就由您来登基成为新的齐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