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4章 碳粒为媒,声电初谐 (1 / 2)
要看书www.1kanshu.net
理论的曙光一旦照亮前路,实践的脚步便会迫不及待地踏上征程。
元圣张大山一声令下,整个物理学院最顶尖的资源都开始向这间小小的独立实验室汇聚。
各种规格的电磁铁、数以百计的线圈、薄如蝉翼的金箔、坚韧无比的牛皮……所有可能用到的材料都在极短的时间内被送到了师徒二人的面前。
“老师,万事俱备。”弟子看着眼前琳琅满目的实验器材,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跃跃欲试,“我们从‘电之耳’开始,还是先造‘电之口’?”
“不急。”
张大山却显得异常沉静。他没有立刻动手,而是走到一块巨大的黑板前,拿起一根粉笔,画下了一个简单的示意图。
图中,一块马蹄形的磁铁旁悬着一个缠绕着细密铜线的微型线圈,线圈的后方连接着一面轻薄的振膜。
“‘电之口’原理清晰,制造不难。”张大山指着图对弟子说道,“无非是用足够强的电流去驱动足够大的振膜。此事更多的是工程上的挑战,而非原理上的。我们可以放心地交给工程学部去处置。”
“但‘电之耳’不同。”他的语气变得严肃起来,“这是整个设想的起点,也是最精妙、最脆弱的一环。它要捕捉的是人说话时那几乎微不可查的空气振动,并将其分毫不差地转化为电流。这一步若是走不通,后面的一切都将是空中楼阁。”
弟子深以为然地点点头:“老师说的是。那我们便从这最难处着手。”
“你看。”张大山在示意图的线圈两端画出了两条引线,连接到一个代表着“电流计”的圆圈上,“按照我们昨日的推论,当声波推动振膜带动线圈在磁铁旁往复运动时,线圈便会切割磁感线,从而在这两条引线之中产生一股微弱的、与振动同步的感应电流。”
“理论上,只要我们的电流计足够灵敏,便能捕捉到这股电流的变化,从而证明‘声’已经成功地转化为‘电’。”
“弟子明白。”
“动手吧。”
一声令下,师徒二人立刻投入到了紧张而有序的制造工作之中。
张大山亲自上阵,用他那双仿佛为格物而生的巧手,将比发丝还要纤细的铜线一圈一圈紧密而均匀地缠绕在一个用桑皮纸做成的、比指甲盖还小的空心圆筒之上。
而弟子则负责处理那面关键的“振膜”。他挑选了一张最薄、最坚韧的羊皮,用特制的药水反复浸泡、鞣制,使其变得既轻盈又对振动极为敏感。
一个时辰后。
帝国历史上第一台基于“电磁感应”原理的“收声装置”在师徒二人的联手之下完成了。
它被小心翼翼地固定在支架上,那小巧的线圈精准地悬浮在强力磁铁的缝隙之间。连接着线圈的两根纤细引线被接到了实验室内最精密的那台电流计之上。
整个实验室安静得落针可闻。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目光灼灼地盯着那台电流计上那根静止不动的指针。
“我先来。”
弟子深吸一口气,缓缓走到那个简陋的装置前。他清了清嗓子,用尽自己毕生的力气对着那面羊皮振膜大吼了一声:
“喂——!”
声波如同实质的炮弹狠狠地撞击在振膜之上。
然而……
电流计的指针只是如同受惊的蚂蚁一般极其微弱地向右偏转了一个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角度,随即又立刻归于了原位。
一次。
两次。
三次。
无论弟子如何声嘶力竭地呐喊,那指针始终都像一个昏昏欲睡的老者,只是偶尔不情愿地动一下便再无反应。
实验室内的气氛从一开始的满怀期待逐渐变得凝重,最后陷入了一片死寂。
失败了。
彻彻底底的失败了。
“怎么……会这样?”弟子喃不可置信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脸上一片茫然,“老师,理论……理论不该是这样的啊!”
张大山没有说话。
他只是静静地走到装置前,伸出手指轻轻地拨动了一下那面羊皮振膜。
这一次,电流计的指针终于有了明显的反应,它随着张大山的拨动欢快地向右摆动了一个巨大的角度。
“你看。”张大山松开手对弟子说道,“理论没有错。线圈在磁场中运动确实产生了电流。”
“那……那问题出在哪?”弟子更加困惑了。
“问题出在……‘力’。”
张大山一字一句地说道,声音中带着一丝疲惫与一丝恍然。
“我们都低估了要让这线圈产生足以被检测到的电流所需要的‘力’是何其之大,也高估了人说话时那声波所蕴含的‘力’是何其之微弱。”
他指着那个装置叹了口气。
“用声波这只‘蚂蚁’去推动线圈这头‘大象’去撞开‘电磁感应’这扇沉重的大门……此路不通。”
此路不通。
这四个字如同一盆冰水浇在了所有人的心头。
刚刚才被理论之光照亮的道路在实践的第一个关隘前便撞上了一堵看似无法逾越的冰冷的南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弟子的脸上瞬间血色褪尽。他望着那凝聚了师徒二人无数心血的装置,眼中是深深的挫败与不甘。
整个实验室陷入了令人窒息的沉默。
难道“电驭其声”的伟大构想终究只是一场镜花水月般的空想吗?
就在所有人都心灰意冷之际,张大山却缓缓地走到了实验室角落那个取暖用的炭火盆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