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长安的“静”,东宫的“动” (1 / 2)
要看书www.1kanshu.net
自“宗室考评”风波之后,长安城出人意料地安静了下来。
仿佛之前那剑拔弩张,你死我活的党争,都只是一场幻觉。
赵国公长孙无忌,在经历了,接连两次的“失败”之后,变得异常的低调。每日按时上朝,处理政务,不再对东宫的任何举措,发表半分意见,像一个真正恪尽职守的宰相。
晋王李治,则更是将自己的“仁孝恭顺”,扮演到了极致。他每日除了向君父和长辈请安,便只待在自己的府中,与,新招募的文学侍从们,一同读书清谈,再也不掺和任何,朝堂之事。
而吴王李恪,在完成了“宗室考评”之后,也赢得了李世民前所未有的赞许。他被任命为宗正寺的“少卿”,专门负责那些,通过“实务考校”,而脱颖而出的宗室子弟的“培养”与“任用”。也忙得不亦乐乎,似乎已经找到了,自己,最适合的位置。
整个长安,都呈现出一种,极其“和谐”的景象。
太子,仁德。
晋王,孝顺。
吴王,贤明。
陛下,圣断。
仿佛,贞观盛世,真的进入了一个,兄友弟恭,君臣和睦的……黄金时代。
……
东宫,别业。
李承乾,依旧每日穿着他那身粗布麻衣,在田间地头,摆弄着他的那些“宝贝疙瘩”。
但所有人都知道,如今的东宫,早已不是,当初那个,被雪藏的“冷宫”了。
这里几乎已经成了整个大唐帝国,另一个非官方的……权力中心。
每日都有无数的奏疏,从江南,西域,甚至是从长安城内,各个不起眼的角落,汇聚于此。
——王玄策的“天下粮行”,已经彻底掌控了,大唐的粮食命脉。他开始向太子,请示下一步,是否要,将触手,伸向,更加暴利的……“丝绸”与“茶叶”市场。
——罗通的“西征军团”,在李靖的“默许”之下,已经将“三三制”战术,推广到了,近万人的规模。他们在与吐蕃残余势力的摩擦中,战无不胜,早已成了整个西域战场上,最耀眼的“明星”。罗通在信中,兴奋地向太子请示,是否可以,开始,尝试组建一支,完全由“新战法”武装起来的……山地特战旅。
——而马周,在国子监的“思想战争”,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他创办的“格物学社”,已经吸引了包括孔颖达的孙子,房玄龄的幼子在内的,数十名,顶级勋贵子弟的加入。他们对太子殿下那“经世济民”的“大道”,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马周在信中激动地,向太子请示是否可以,将《大唐农书》,进行,更大范围的……刊印与传播。
民心、军心、士子之心……
李承乾,在不知不觉之间,已经将自己的根,扎得比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太子,都更深也更……牢固。
这一日,李承乾正在与李纲、狄知逊等人,商议着如何将江南的“新政”进行深化。
“……殿下,如今,江南之地,民心已附,士绅归顺。臣以为,当乘胜追击!”狄知逊,这位行事向来雷厉风行的法曹,建议道,“……当以‘总司’的名义,正式向陛下上奏,请求在江南设立常态化的‘巡回法庭’!并将您之前所创的,那套,更加公平、高效的《新编大唐律法(民事篇)》,在江南,进行试点推行!”
“如此,则可将江南,彻底变为我等新政的,‘王道乐土’!”
然而,李承乾,在听完狄知逊这,充满了激情的建议后,却缓缓地,摇了摇头。
“不。”
“……时机,还未到。”
“殿下?”众人,皆是不解。
如今天时、地利、人和,尽在东宫。为何殿下反而变得,如此“保守”?
李承乾,看着众人,那困惑的眼神,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他走到那幅,巨大的舆图前,目光却没有看江南,也没有看西域。
而是落在了那个代表着,至高无上权力的……长安城。
“诸位,”李承乾的声音,变得前所未有的凝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