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看书www.1kanshu.net

王主任一进门就说道:“祁主任,明泉来的民警同志,需要查询一下香港来的汇款记录,你帮帮忙,配合一下。”

办公室里只有三个人,祁主任站起来说道:“好的、好的!”接着,他和大家一一握手。

王主任离开后,祁主任说道:“哎,民警同志,咱们这边没有单独的香港汇款记录,你们得查找国际汇款记录才行。”

“没问题。”刘警官说着,看向一个里间。

这里进门左边,有一个米黄色的木门,上面用纸贴着“档案重地,闲人莫入”。

祁主任先请大家坐下,一名女性工作人员,去给客人泡茶。

苏东晨熟练地掏出一包中华烟,热情地散给周围的众人。

“祁主任,您是本地人吧?”苏东晨眼中闪过一丝狡黠,试图走捷径。

“是啊!我可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呢。”祁主任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

苏东晨顺势拉了拉椅子,身体向前倾,靠近了一些:“那咱们这边姓黑的,大多集中在哪个乡镇居住呢?”

他心里盘算着,如果能确定黑姓的聚居地,查找起来就能事半功倍了。

祁主任呵呵一笑,似乎对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你可问对人了,黑姓基本上都集中在辰山铺镇的几个村子里。”他解释道,“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还在那边当过邮递员呢!”

这可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抽完这支烟,一位工作人员打开了档案库的门,领着他们走了进去。

他说道:“这两箱就是辰山铺的。”他指着货架中间的两个箱子。

这里的档案数量与明泉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少得可怜。

谢过祁主任后,四个人各自拉了把椅子,便在档案库里开始查找起来。

每一捆汇款记录上,都用标签清晰地记录着年份。他们每人负责一捆,解开绳子,仔细地翻阅着。

也许是因为汇款单数量较少,这些记录的字迹,比起明泉的要工整许多,不用费太多心思就能辨认出来。

七八分钟后,向警官突然说道:“这里有一个。”

苏东晨立刻伸过脑袋,只见收件地址赫然写着:“东海省招金县辰山铺黑峪村。”

而寄件地址则写着:“香港铜锣湾东林街 163 号,4 号楼(黑)”,收件人是黑同方。

“这儿也有一个。”刘警官紧接着说道。

苏东晨走过去,看到收件地址是“东岭村”。收件人叫李春兰。

汇款地址是“香港旺角道16号”,没写姓氏。

嘿,这小地方,还真出人才啊!竟然两个在香港的。

“这里也有一个。”

还真是不少,而且都是这两个地址,香港旺角道16号这个,汇款金额从一百到二百港元不等。

铜锣湾这份,最少二百,最大的一笔,达到了一千五百港币。

一个半小时后,所有的汇款记录都查找完毕,也都被详细地记录了下来。

他们走出库房,向祁主任表达了诚挚的感谢后,登上了车。

苏东晨说道:“咱们去趟辰山铺问问,汇款人的名字,甄别一下吧?”

毕竟两个汇款人,既不知道年龄,也不知道性别,连全名也没有。

 上一页  返回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