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3章 岁赏?(下) (1 / 2)
要看书www.1kanshu.net
"回禀陛下,塞外广袤无垠,历来被蒙古鞑子把持。"
"眼下天寒地冻,朝廷的儿郎们若是贸然驰援,恐怕会落入险境.."
左右对视了一眼之后,东阁大学士董汉儒起身涩声回应,灰白的眸子中闪过一抹无奈和不甘。
纵观国朝历史,太祖朱元璋在驱逐鞑虏建国称帝之后虽然先后发动了多次北征,并且取得了"捕鱼儿海大捷"这等重创北元汗廷,动摇其统治根基的国运之战,但始终未能将北元汗廷彻底剿灭。
燕王朱棣在靖难之役成功后虽然也多次领兵北征,乃至于在斡难河畔勒石记功,但同样未能抹杀北元汗廷;相反,在这两位雄才伟略的皇帝病逝之后,大明便是渐渐停下了北征的脚步,逐渐将重心放在了"汉地",不再觊觎广袤无垠的草原。
此后的时间里,曾经让蒙古鞑子闻风丧胆的铁骑再未能够越过固若金汤的长城,在蒙古人的地盘上纵横;相反,大明朝反倒是经历了一场堪称改写大明国运的"土木堡之变",御驾亲征的正统皇帝沦为了"瓦剌留学生",后因蒙古人想要"坐山观虎斗",方才被释放。
以大明边军现在的战力,或许可以凭借坚城利炮以及充足的物资,与那建州女真对峙,但若是谈及深入塞外草原,与蒙古大汗林丹巴图尔麾下的骑兵决战,无异于痴人说梦。
假若边军们拥有如此彪悍的势力,那辽东经略熊廷弼何至于困守辽沈防线数年,那建州女真如何能够苟延残喘至今?
"阁老的意思,是打算同意林丹汗的要求?"
"恢复岁赏和互市?"
话音未落,礼部尚书徐光启便是起身回应,表情有些说不出来的难看。
互市这个条件倒还好说,主要是这个所谓的"岁赏",有些耐人寻味。
众所周知,太祖朱元璋在建国之后便专门在"皇明祖训"中规定,大明朝不和亲,不纳贡,不割地,不赔款;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又补充了"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的内容。
而眼下林丹汗提出的这个"岁赏",在某种名义上其实与前宋的"贡币"并没有太多本质上的区别,均是由中原王朝向塞外游牧民族提供钱财。
但核心的关键,便是前宋是以"兄弟之国"的名义,每年按时向辽给予岁币;而林丹汗口中的"岁赏",则是大明朝以天朝上国的身份,对归属于自己的臣子给予的奖赏。
如若是前些天,林丹汗借着"恭贺"朝廷新春的名义向朝廷索要"岁赏"倒也罢了;但现在林丹巴图尔已经陈兵归化城,摆出了一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态势。
此等情况下,朝廷若是轻易答应其要求,不免有些"息事宁人"的意思,传出去多多少少有损朱由校的威望。
而徐光启作为掌管外交与礼仪的礼部尚书,自是第一时间意识到了其中的问题所在。
"归化城乃是隆庆年间朝廷为顺义王所建,政治意义不言而喻。"
"此城若是被林丹汗攻破,不仅会破坏朝廷与土默特部之间的联系,影响到辽东战局,还会让蒙古诸部失去对朝廷的敬畏之心,彻底倒向女真人的阵营。"
轻叹了一口气,身份和履历比董汉儒更加显赫些的次辅刘一璟幽幽起身,对上了徐光启的眸子。
"王本兵,你的意见呢?"
许是知晓在场众人中真正有资格做出最后决定的,除了案牍后的天子便是兵部尚书王在晋,次辅刘一璟很快便变换口风,但余光却瞧着面无表情的天子。
君心难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