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看书www.1kanshu.net

“好了,咱们来说一下最后一道大题,实际上这是一个集合了经济学、社会学、金融学三种学科知识的一个典型案例。

事件发生的时间已经算是有点远了,在政策性上,苏毛选择了最重要的三条策略,即余粮100%强征、全面国有化,即没收了所有的私产,取消货币,实行实物配给制。

这些政策的原因是十月革命之后为了保障苏军的物资供应,应对社会的巨大变革,效果就是帮助阿苏度过了危机,这个政策就叫战时公产主义。

这是一种带有目的性的策略,为的就是应对当时的环境,一切政策从制定之初都是带有目的性的,从客观上来讲,没有目的,就没有政策。

但在战后,政策的弊端逐渐显现,引发了不满和经济困境。

随之而来的是史达林的上台,以改善这些弊端为目的,实行了新的经济政策。

体现的要点针对以上三个政策,也有三点。

第一是粮食税,仅征收20%,余粮可以流通。

第二是允许适应中小企业的发展,但要求雇工小于等于20人。

第三就是恢复卢布与商品的货币关系。

从结果上来说,1922年至1926年,新经济策略贡献了零售贸易额的85%,工业品产量的40%,有效的改善了阿毛人民的生存条件,缓解了社会矛盾和经济困境。

在货币政策层面,切尔文卢布锚定黄金储备75%抑制了恶性通胀,从1923年的通胀率的100万%,在1925年成功的下降到了39%。

在社会学的维度上,新的经济策略诞生了一个新的阶级,耐普曼阶层。

他们的群体包含了前沙皇商人、国企及利益倒卖者、黑市外汇贩子,占比大概是31%、42%和27%,他们的社会学标签分别是“寄生虫”、“盗国者”和“资本病毒”。

这些家伙们带来了文化的冲突和阶级的对立,典型的数据指标就是香水的消耗量达到了历史峰值,耐普曼们在科特维尔大街开设的24小时赌场的门票就是一个工人的月薪。

工人群体们仇视的标语则是“他们在吃鲟鱼,而我们在啃土豆皮”,社会矛盾逐渐加剧。

而在金融层面上,国有工厂虚报损耗,转手就把生产资料卖给了耐普曼的批发商,通过地下钱庄,以高利贷的形式集中到了集体农庄管理者的手里,再通过利息更高的高利贷转嫁给农民。

另一部分钱,则通过外汇走私的方式进入了瑞银的账户,资本外逃成功后,这些钱成为了巴黎的优质房产、伦敦的老宅以及地中海沿岸的海景别墅。

通过1926年的秘密调查得出的结论来看,当时阿毛的国有银行贷款的38%最终流入了私企,产业资本外逃的额度差不多是当时阿毛国家黄金储备的17%。

这就是最后一题的总脉络,资料都是公开的,我今天特意去图书馆看了一眼,《有闲阶级论》和相关内容的论文、期刊被借阅的数量目前仍然是个位数。

所以,或许是你们还不够努力?

还是没有多余的时间?

亦或是没有想到有个缺了德的老师弄了一个这么复杂的案例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

完整的故事被讲出来,大家终于把题目读懂了,也算是了解了相关的背景和脉络。

“这都不重要,这是过去发生的事情,能带给我们的只有警醒,我们则需要从这个案例中来获得启发,希望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或者类似的情况的时候,不要再踏入相同的河流。”

 上一页  返回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