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2章 别让悲剧再次上演 (1 / 2)
要看书www.1kanshu.net
周志高站在市委大院的银杏树下,望着枝头最后一片枯叶被风卷走,像极了尚三水那被命运碾碎的人生。
老郑把车停在不远处,引擎早已熄灭,却没敢催,他跟着周志高这么多年,从未见这位雷厉风行的部长露出过如此复杂的神情,那眼底有惋惜,有愤怒,更有一份沉甸甸的思考,像寒江里未化的冰。
“周部长,该走了。”老郑轻声提醒,指了指仪表盘上的时间,南下渔村的行程还在等着。
周志高却没动,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照片,是之前在尚三水家废墟里找到的全家福。
照片里,尚三水抱着虎头虎脑的儿子,妻子穿着碎花袄笑得腼腆,老母亲坐在中间,手里攥着刚蒸好的白面馒头,连皱纹里都裹着日子的甜。
可现在,照片上的人只剩下尚三水,却也即将走向生命的终点。
“你说,要是当初安发县的干部能多听他一句话,哪怕只是在公路边挖条排水沟,这家人是不是还能坐在炕头吃饺子?”周志高的声音很轻,却像石子投进冰湖,在老郑心里撞出一圈圈涟漪。
老郑张了张嘴,却没找到合适的话,这问题没有答案,因为那些本该守护百姓的人,早已把“为民服务”的初心埋进了权钱交易的泥沼里。
就在这时,周志高的手机响了,是寒山市新任信访局局长打来的。
电话那头的声音带着激动,又透着几分愧疚:“周部长,您推行的‘信访窗口下基层’试点有效果了!”
“今天早上,安发县有个村民来反映危房改造的问题,我们的驻村干部当场就跟着去了现场,下午就联系了施工队,那老乡握着我的手直哭,说要是早有这政策,尚三水也不会走到绝路啊!”
周志高的指尖在照片边缘摩挲着,心里却没有半分轻松。
“这不是效果,是本该做的本分。”他的语气严肃起来,“你告诉所有试点干部,别把这当成政绩,要当成赎罪,替那些推诿扯皮的人赎罪,替那些漠视群众的人赎罪。”
“记住,每一次群众上访,都是在给我们一次挽回的机会,要是连这机会都抓不住,我们和当初的城管局干部有什么区别?”
挂了电话,周志高把照片小心翼翼地收进口袋,像是在珍藏一份沉甸甸的警示。
他转身走向汽车,脚踩在积雪融化的泥水里,发出“咯吱”的声响,每一步都像是踩在“责任”二字上。
老郑发动汽车时,无意间瞥见后视镜里的景象,市委大院门口,新挂的横幅在寒风里舒展,红底白字格外醒目:“以尚三水案为镜,守为民初心为本”。
车子驶出市区,路边的景象渐渐从高楼变成了农田。
周志高望着窗外掠过的麦田,想起了尚三水案卷宗里的一个细节:尚三水出事前,曾在砖窑里偷偷攒了一笔钱,准备给儿子报个城里的幼儿园。
他在日记里写着:“等开春了,就带娃去城里看看,让他知道,爹就算是个烧砖的,也能让他过上好日子。”
可这笔钱,最后却成了他买挖掘机汽油的费用,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老郑,你还记得咱们刚认识的时候,在长福镇处理的那起宅基地纠纷吗?”周志高突然开口。
老郑愣了愣,随即点头:“当然记得,那户老乡因为宅基地被占,闹到镇政府,是您带着我们去村里蹲了三天,查清楚是村支书搞小动作,最后不仅把地还了回去,还帮他盖了新房。”
“那时老书记跟我说,‘当官的就像撑船人,老百姓是船上的人,船要是漏了,最先沉的是老百姓,最后淹的还是撑船人’。”
周志高的目光里带着回忆,“可安发县的那些干部,早就忘了自己是撑船人,他们把船凿了洞,还把老百姓往水里推,最后自己也掉进了深渊。”
正说着,周志高的手机又响了,这次是刘晓雅。
电话里,她的声音带着疲惫,却透着一股坚定:“志高,南方渔村的调查有眉目了。”
“开发商强占渔港的背后,牵扯到省海洋局的一个副局长,他收了开发商的好处,不仅伪造了海域使用权证,还压下了渔民的多次举报。”
“我已经联系了省纪委,明天一早就去抓人。”
“你注意安全,南方的湿冷比北方厉害,多穿点衣服。”周志高的语气里满是关切,随即又补充道,“对了,把尚三水案的材料也带过去,让那些牵涉其中的人看看,漠视群众的下场是什么。”
挂了电话,周志高靠在座椅上,闭上眼睛。
脑海里却不断闪过尚三水在审讯室里的样子,那个曾经憨厚的汉子,在失去一切后,眼里只剩下仇恨。
他想起尚三水最后的质问:“周部长,您说这公平吗?”是啊,公平吗?法律给了那些贪官污吏应有的惩罚,也给了尚三水公正的判决,可对于一个家破人亡的人来说,这份公平来得太晚,也太沉重。
车子行驶到一个服务区,老郑停下车,准备去买些热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周志高却推开车门,走到服务区的宣传栏前。那里贴着几张关于“扫黑除恶”的海报,旁边还有一张干部公示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